议论文论据素材的积累  Where to Collect Material for Argumentative Composition

Chinese Tuition Singapore

议论文中的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理由和根据。主要有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一般可以用来作为论据的有很多,如名人名言,俗语谚语,名人轶事,甚至广告词,歌词,身边的事情都可以作为论据。

写作素材的积累需要学生增加阅读量,无论是课外书(小说,诗歌,散文),或是报纸,或者杂志,甚至看一些中文电视节目,这些都是积累的途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的多了,写文章自然会变成一件容易的事情。

读报纸,可以阅读一些社会热点,并且学习记者在报道新闻和评论新闻的思维,这对口试也是有帮助的。尤其是中学的口试需要对一些社会时事发表自己的观点,多看这类报章,会帮助学生开拓思维。在口试的时候,才会知道该怎么回答,从哪些方面来回答。

看中文电视节目,对学生的作文和口试都有帮助。推荐一档中国的电视节目:

「百家讲坛」这档中国CCTV的科教节目涉及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哲学等。通过看这档节目可以学到很多中国历史典故和国学常识,而且很多名家讲课的内容非常有趣生动。当我还是高中生的时候,课间休息时间,全班学生经常一起看这个节目。比较著名的是 (王立群读史记,易中天品三国,于丹 论语 心得,刘心武揭秘红楼梦,孔庆东看武侠小说,纪连海说清朝二十四臣,等)这些主讲嘉宾,既有著名大学教授,也有作家,还有高中教师。如果对中国文化,历史,文学感兴趣,这是一个很好的节目。

当然如果学生不适合这类比较深的节目,可以尝试一些比较轻松综艺性节目,比如说中国最近有一档节目叫「世界青年说」,这个节目邀请了十多个国家的青年代表(他们来自美,德,英,意,澳等国家),他们每一期节目都会围绕一个议题展开讨论。有一些议题和学生的口试题目非常接近,比如养老,环保,文化差异等等。虽然这些青年代表都是外国人,可是他们的中文水平都不错,对当下中国的流行文化也非常了解。他们在讨论的过程中,会涉及到大量的不同国家的文化风俗,会给观众科普很多典故及历史,这些都是很好的写作素材。而且在他们讨论的过程中也是可以学习他们对某一问题如何发表看法,并且如何论证自己的观点。因为嘉宾都是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所以在讨论过程中会产生思维碰撞,也可以打开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同一个问题。

很多家长对成语情有独钟。一些家长会明确要求我给他们的孩子多教成语。我比较推荐学生通过读成语故事的方式来学习成语。因为成语故事本身要么是史实典故,要么是传说,无论是哪种,都是社会普遍认同的,所以故事来当论据是很有分量的。写成语故事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凑字数。有些学生会为自己写的作文字数太少而头疼不已。成语故事肯定比只是成语单单这几个字要长的多。

很多学生不喜欢读中文读物,也不喜欢看中文电视节目怎么办?

这种情况下,课本和阅读理解以及阅读问答也可以转变成素材的来源。其实课文中就有很多成语,俗语等。而且课文的写作思路也可以成为借鉴的材料。比如中三的课本中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少年莫笑白头翁,人人都有夕阳红””百善孝为先”等可以积累的名语。所以不爱读课外读物的学生,可以把课文内容掌握好,这也算一种方法。

除了课本之外,学生往往也会忽视阅读题目的另外一个作用,就是它也可以当作写作素材。很多阅读题目会选一些名人故事当作材料,这些故事都可以作为论据,而且一个故事可以多用。比如说,有一个理解问答是关于爱因斯坦的。爱因斯坦发表了”相对论”,瑞典皇家科学院很多评委凭借这个理论提名爱因斯坦诺贝尔奖。但是有一个评委反对,因为”相对论”没有经过验证。所以爱因斯坦就没能得到诺贝尔奖。之后一次又一次,爱因斯坦被提名,却被这个评委用同样的借口拒绝。后来有一个叫奥森的年轻人,用”光电效应理论”提名爱因斯坦。这次爱因斯坦终于拿到诺贝尔奖。这个故事涉及到三个人物,而这三个人物刚好是理解这个故事的三个角度。爱因斯坦是著名的科学家,而他拿诺贝尔奖之路漫长又坎坷。开始虽然一次又一次失败,但是他也没有因此沮丧或者气馁,最终他还是拿到了诺贝尔奖,虽然不是凭借”相对论”。从爱因斯坦这个角度,至少可以提炼出两个论点:1,遇到挫折,困难,不可以放弃,要坚持。2,上帝在关闭一扇门的同时,也会打开一扇窗。天无绝人之路。如果从奥森这个角度来讲,也可以提炼出一个论点:换个角度看问题,或者遇事要灵活。如果从投反对票的评委来讲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1,坚持原则,刚正不阿,不会因为舆论导向而放弃自己的准则。2,墨守成规,做事呆板,才导致没能给”相对论”应有的荣耀。

所以同一个故事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去解读,那么学生再遇到与此有关的作文题目,无论是关于坚持,不放弃,又或者换个角度看问题等主题,都可以用这同一个故事当作论据。学生在平时做阅读题目时,要做个有心人。遇到一些名句俗语,或者有深刻含义的故事,都可以记在心里。说不定写作文的时候会派上用场!

View original post

Author: mathtuition88

Math and Education Blog

Leave a comment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